他们喜提“啄木鸟杯”和“优选杯”,中国艺术报两大专版和央视等35组报道来啦
2021年1月21日上午,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圆满举办。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现场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从277份作品中最终评选出26件优秀作品,其中著作4部、文章22篇(点击查看专家推选意见)。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从来稿700余篇中推选出30篇优秀评论文章和2家优秀组织(点击查看专家组评语)。全国报刊网号发表35篇报道(详见文末)。现摘登优秀评论文章(著作)作者、优秀组织代表的感言五组,以飨读者。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合影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
优秀评论文章(著作)作者代表感言
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成书有一个漫长的经历,它从一个学科方向的创意开始。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以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始终循着两条平行的线索,一条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另一条是中国音乐观念的研究;但事实上某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它在同一块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化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根深蒂固。所以,把音乐的观念和形态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作综合考察应该是音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和形态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但从内在的规律上来看,它们却牢固地统一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一些文化精神之中。1989年我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作为这个创意的实践尝试,这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开课的基础上,撰写了数篇论文,先后在《音乐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2008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陆续培养了8届博士生。在这期间,我于2013年申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立项。我的四位博士生陈燕婷、程乾、段蕾和冯晓,以及我的同事苗建华博士作为课题组成员,经过四年的共同努力,完成课题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一书。
这本书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成果,也是在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支撑下完成的一个集体的成果。它能获得第五届“啄木鸟杯”推优入选作品,得益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的支持。课题组的成员还将继续努力,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评论工作的积极推助。揭晓的所有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作品,都代表了对当下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理论化思考,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敏锐评析和对当下中国文艺发展现象、规律与特征进行的美学判断。因而,这些评论作品都集中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探索,是新时代建立在文艺作品之上的思想智慧结晶。
就美术而言,2020年度有许多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美术作品,也有许多有关这些作品的美术评论和展览评介。这些评论不只是对展览和作品展开了艺术评判,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文艺评论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为,作品是图像的,是感性的,是静止的,只有评论对其展开的语言描绘和思想发掘,才再度赋予它美感传递的能量,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作品的主题意涵,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欣赏作品、体验美感。对于评论工作者来说,我们都是社会美育的引导者、传播者。文艺扶贫、美育扶贫,一定程度上比经济扶贫更艰巨,任重道远!
△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来源:中国美术馆官网)
评论是美育的语言传播,更是思想交织和碰撞的平台。在2020抗疫美术创作中,我们听到了不同的评论声音:有的通过对西方灾难作品的评介,质疑抗疫美术作品缺乏对疫情的正面暴露;有的批评那些在疫情第一时间创作的速写式的作品,质疑画家没有深入抗疫现场,只是视频、摄影的模仿。也许,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听到主流评论的声音,最需要站出来为那些在第一时间为英模造像的美术作品说话,因为他们的作品讴歌了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英模事迹,他们通过美术作品鼓舞和激励了那个需要鼓舞人心的艰难时刻。评论离不开作品,但作品同样离不开能够为其发出社会公正判断的评论。而2020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就有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评论。
△袁俊袖《二零二零年的春节》中国画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
2021年我们迎来建党百年的大日子,有关描写、再现党的百年历程的文艺作品将在今年喷涌,文艺评论是推介这些作品、进行社会美育必不可少的工作,而最重要的可能是对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百年进行研究与梳理。从更深广的意义来说,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通过正确的文艺评论来引导开展的,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艺评论的国家气象与民族风貌,这意味着文艺评论工作者能够更加自觉地探索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评论的特点与规律,而不是照搬外来的艺术理论评论。我相信,今天获得年度文艺评论推优的这些作品,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呈现了对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自觉。
白惠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我是一个学院体制内的“斜杠青年” ,坚持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并行。但是,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而实现研究与创作的互融互哺?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命题。此前,我的学术研究集中于中国电影与大众文化研究,文艺创作则集中于戏剧舞台,戏剧编剧作品曾多次入选乌镇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等当代中国戏剧现场。诚然,一边是学术,另一边是创作,我虽然已习惯“两条腿走路” ,但从未放弃寻找能将二者打通的契机。
于是,才有了这篇获奖论文《性别·地域·国族——话剧〈德龄与慈禧〉的文化坐标》。这是我的专题研究“中国话剧史对戊戌变法的舞台再现”的第一篇系列论文,关注不同时代中国话剧作品对同一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述,比较其舞台叙事策略,探究其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及社会意识形态嬗变。可以说,这是一次将“文化研究”的经典方法引入当代戏剧评论的尝试,即由“当代文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这一问题意识驱动,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关作品视作可进行公共讨论的文化星丛,进而叩问当代中国的主体位置与观视方式。我想,方法创新的锐气与学科破壁的勇气应是“啄木鸟”的题中之义。
重要的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话剧《德龄与慈禧》2019年“内地复排版”何以是崭新的?本文从剧中慈禧、德龄、光绪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出发,梳理本剧从粤语到普通话的接受历程,进而确立性别、地域、国族三个文化观察坐标。基于“文化研究”的方法,只有把话剧《德龄与慈禧》放置于重述晚清历史的文化网络中,以德龄的英文畅销书《御香缥缈录》、中国香港导演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片系列、田沁鑫的话剧《北京法源寺》等文本为参照,我们才能真正洞见其文化症候。其中,慈禧被剧作塑造为去政治化的母亲,德龄的表演口音预设了“外来者”的观看位置,光绪的选角策略则寄寓了“少年中国”重述自我的历史化冲动。
△话剧《德龄与慈禧》
能够写出这篇论文,一方面得益于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所经受的学术训练,另一方面也受惠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从戏剧创作方法、大众文化研究到中国当代文学史,一部部中国话剧经典之作穿行于我的课堂。在一个个紧张角力的戏剧冲突瞬间之中,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命题的一次次重访。
编剧身份使我关注戏剧剧作的文学性,学院知识分子身份更让我追问当代戏剧现场的思想性。在影视与新媒体文艺强势霸屏的今天,戏剧何为?我认为,现场的审美体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实时辩论的价值观抉择应是戏剧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而发掘、解读、捍卫这种不可替代性,正是我们当代戏剧评论人的使命所在。
最后,再次感谢评委会对当代戏剧评论的支持!在向前辈不断学习的同时,期待能有更多的同龄人加入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发出充满锐气与勇气的新声!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宋磊
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谈到要“守正创新” ,我想这也是对动画评论工作的要求。所谓守正,首先是做评论的初心要正。坚持批评精神,绝不收钱写软文。比如有些网络动画描写有钱人在游戏中挥金如土。我在评论中就指出,要警惕网络动漫中拜金主义和用金钱换特权的思想。一开始,有的片方看到我写的批评文章,觉得我是收了钱的写手,后来他们发现,原来这个人对任何片子都是以一种客观视角去评判,久而久之很多我批评过的影片的导演反倒都跟我成了朋友。我从大家的认同中也不断收获感动与支撑。
守正,还要坚持用评论弘扬正能量。2015年,最被国人记怀的一部动画片可能就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了,但那一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动画片却是只上映了几天的《少年毛泽东》。这部红色动画电影非常接地气,非常令人感动。于是,我撰写了一篇影评,把暮鼓晨钟之感表达出来,一是挖掘少年毛泽东身上的家国情怀,二是挖掘用红色动画作品继承革命文化的正能量。
△动画《少年毛泽东》海报
再来谈谈创新。今天的动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再到传播和功能都需要不断创新。我在2020年3月疫情期间创办了一档短视频栏目“宋天师聊动漫” ,目前已在腾讯视频、喜马拉雅等平台推出80多期短视频和近100期音频节目,点击量近150万次。创新形式让我接触到更多网友,也让我的评论影响更多受众。我也与一些权威影视活动加强了联系。比如为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电视节、南京(国际)动漫创投大会的入围获奖动画作品进行点评等等。同时,我还努力前置评论,在剧本阶段就开展评论,提供“诊断”服务,使其在前期就有效避免走弯路。
总之,动画评论的内容、形式、传播和功能都应不断坚持守正创新,让评论成为影响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赖洪波
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2020年10月启动以来,北京、江西等省市评协都发挥高校等的专业优势,积极行动组稿,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北京评协持续关注网络文艺评论,引导评论家投身文艺现场。一是聚焦市场与网络,举办大型论坛引导评论家关注焦点话题。北京评协的品牌活动—— “北京文艺论坛” ,分别以市场与文艺、网络与文艺等为年度论题,回应社会关切,探讨评论与时代的互动发展。二是通过专业研讨,鼓励评论工作者在网络时代积极发声。创办“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项目,举办“新时代的网络音乐”等系列专题研讨四十余场,引导文艺评论工作者对各个艺术领域最新动态、最热作品迅速出击,突出文艺评论的时代性和当下性。三是推选优秀网络文艺评论作品,激励文艺评论创作。通过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项目,评选出《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等多部优秀文艺评论文章和著作,激励文艺评论工作者多出网络文艺评论精品佳作。四是着力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壮大网络文艺评论后备力量。每年举办“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 ,鼓励青年评论家关注网络文艺评论,分享研究成果。设立“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丛书”项目,出版十余部文艺评论专著,为青年文艺评论人才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对于北京评协来说,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周多前,我们刚刚召开了编制内北京评协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凝聚了人心,壮大了队伍,为北京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障。紧接着,成立了北京高校文艺评论联盟,推动高校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营造优势互补、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艺评论生态。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评协对北京文艺评论工作的大力支持,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文艺评论寄予的厚望与期待。
北京评协获得“优秀组织”的荣誉,我们感到无比荣幸。北京评协将继续加强和改进首都文艺评论工作,在互联网与文艺深度融合的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表达形式和评价标准,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增强创新意识,跟上时代步伐,打磨好网络文艺评论的“利器” ,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评论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1年1月29日第5/8版
☞约90份荣誉证书、啄木鸟杯和优选杯的顺丰快递已经寄出;激励金均已在云发布典礼那天到账哦~
△全国报刊网号35篇报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报道)
·END·
签发:徐粤春
审核:杨晓雪 何美
【相关阅读】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在京举办
◎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优秀作品专家推选意见
新媒体两组,长按识别关注▼
▲向上滑动
“中国文艺评论”
wyplzg
中国文艺评论网
点“阅读原文”,查看35组报道集萃(见文末)~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